技巧:卡片大法

学生时代的笔记本,是积累装置,收集了所有,然后落灰。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却烙下了摘抄整理的坏习惯。只注重形式,忽略重要的消化和理解。一直到毕业后,理性思维发展完善了,才知道科学的笔记方法是怎样的:

我们需要写的更晚一点,不要在你听的最爽的时候去写,这个时候都是在你工作记忆区域工作,左耳进右耳出,而且还会造成你很大的「学会了」的错觉。人们的大脑如此善于欺骗自己。你总是倾向于将「记得」的东西,当做「学会了」。

事后以为自己学的非常好,结果考试还是不理想。所以,课堂上就应该专注思考,课后再去记笔记。

课堂上如果脑袋装的是如何完整的记下笔记,方便课后复习,所有认知资源全部拿来记录了。在认知负荷比较重的情况下,学习当然会很吃力。受限于工作记忆的容量,多数人一般能记住 4 加减 1 这个范畴。记忆、人际网络都存在这个法则。

这就要求我们做到认知卸载。现在我的笔记系统被卡片系统替代,不光成了我的档案馆,还成了我的智识生产及创造的工具。重要的是它的认知负荷小,方便携带也便于经常翻阅。当你把所有东西都写成卡片,就能更好地复用。

人们习惯把工作、生活与学习分开。他们在工作中勤奋在生活中热情在学习中好奇。从工作到生活到学习,如果你把颗粒度都降到卡片层级,就会简单清晰。比如无论从哪得到的新词,都写一张卡片。——阳志平「写作十二问」

卡片符号说明

卡片标题

不用命名,直接#后面跟卡片类型。灵感、卡片孵化等未成型的内容,都写在未分类目录。成型后在转入 Cards 目录。分类如下:

  • 人名:每日必写一个,尊重知识源头的创造者。
  • 术语:每日必写一个,阅读中出现过的学术术语或者作者特定黑话。要尽可能的区分演绎数据和原始数据,不要把自己的知识给污染了。
  • 反常:每日必写一个,拓展你的认知边界。有什么理论模型/推断证据/故事/行动,挑战了你的既有常识。
  • 行动:目标、任务、项目等需要马上制定行动计划,运用执行意图列表。
  • 技巧:即心理表征、方法论、高阶模型、套路,需要创造场景及在行动中不断复用的技巧。
  • 金句:高度浓缩、类比、隐喻、性感的句子。
  • 任意:日记、周记、工作日志、会议、谈话、备忘等记录总结性质,也全部卡片封装,以日期为标题。本着任意原则,也可写如灵感、卡片孵化等未成形的内容。

卡片内容

引用原文的即原始数据,用引用标识 > ,其余的就是自己的话语体系,即演绎数据。 卡片结构如下:

  • 理解:术语卡的消化吸收。原始数据+演绎数据。
  • 简介:人名卡的人物简介。
  • 源头:术语,技巧等的时间源头。整理时间脉络。
  • 例子:具体例子。对于行动卡最好有执行意图清单。
  • 延伸:远程联想的个人演绎。
  • 问题:暗时间、潜意识、发散思维、探讨以及睡前等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孵化完整后,记得闭环,最后输出完整卡片或文件。(之前是单独开的问题卡,没有必要,问题是有依附语境的,所以直接写在卡片内)
  • 出处:多处出处以-换行。
  • 日期:以标准日期格式结尾。

为减少卡片排版带来的认知负荷,理解简介源头等不直接标识,开始就是默认的理解、简介、源头。只留下例子:延伸:出处:等作为必要附属说明。

卡片写法

「存储与提取负相关」也就是说,存入记忆容易,提取出来会不容易;反之,如果你有些吃力地存入,那么,提取会更牢。所谓必要难度理论。

  1. 时间难度:放慢学习速度,写的更晚一点,如 6 小时候后才写笔记。当场记详细笔记,是在工作记忆区域工作,会造成「学会了」的错觉,可以简要记下提取线索的关键词。

  2. 地点难度:换个地方背单词,创造情景尤其是地点的不一致。地点的必要难度,就是在不同的地点写。比如说今天在学校听完了,回到家里去写笔记。

  3. 交错学习:情景中反复交织,多个主题学习。

  4. 分散学习:间隔学习 anki 等软件帮助长时记忆。不要尝试在一天内读一本难书,三五本在一天内一起读效果更好。应将一本难书分散到不同天去。
  5. 提取难度:自己的话复述知识,别直接把别人的话复制过来,那叫做自欺欺人。(生成效应),测试不仅是评估,更是记忆本身(测试效应)。

changelog

  • 2019-10-14 废止 4 种卡片,精简表达。
  • 2017-09-11 增补修改
  • 2017-08-25 新增“源头”内容。
  • 2017-08-15 新增卡片类型及说明。
  • 2017-05-19 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