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债”与“超车”

生活中总是有那么多焦虑,有那么多想看的书,电影,想去的城市……

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短期维度上生活中没有那么多如学校时期能及时反馈的事情。还有一部分是因为年轻的时候该干的事情没有干,花了很多时间去发呆,玩游戏,睡懒觉,而直接无视想看的书,想去的城市,想去探寻的可能的自我……

1

而焦虑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在最好的职场初期专注于社会资本积累,比如去做了销售。在社会中积累的人脉和社交关系,受制与“此时此地”和邓巴数,资源在限定地区和时间点内有效,也只能结识有限的人。因为是外在的资源所以很难控制,具有不确定性。如武汉大佬在武汉有很多小弟,但在五道口的小弟可能就不听你的。

一个反常识是要在18~28岁期间注重自己的文化资本,沉淀出自己的核心优势,而不是向外寻求,积累自己的人脉等社会资本。

文化资本,具有凿穿板层的优势。没有地域限制,跨越了此时此地,也没有不太确定的因素。如,莫言,在哪都会追着他采访。如一个大数据专家,你从武汉到北京,依然可以获得北京圈层的认同。

在最应该建构自己知识体系的时间里却荒废了,那么28~36岁,当你看到了社会主流的道路,但又拥有很多不好的习惯,也许你英语不好,学习习惯也不好,怎么办呢?

2

从这个维度讲,只能把现在的状态当成是“还债”。既然是还,就要持续还,别用短跑的方式去跑长跑。相信总会有还清的一天。也可以比喻成需要弯道超车。这就要求,我们在大周期里保持最小行动。

正如阳志平的好习惯定理总结所说:

好的学习习惯是最小行动(成本),注重工具和模板(空间)和大时间周期、必要难度(时间)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最小行动,当你想要解决难题,尽量选择成本最省的方案,因为成本最省的方案往往会在大时间周期胜出。

现在的最小行动就是:写卡片;读一章;番茄时钟;快速行动与试错!

任何时候都要想什么是最重要的:完成比完美重要,输出比输入重要,内化比存储重要,提取比重复阅读重要。任何时候都要呵护好自己的好奇心,让知识和探索成为学习本身的乐趣。有用的知识是要改变行为的。找到要做事情的最小行动,然后很high的去做,最终做成,能力值才会提高。做一件放弃一件,会让人习惯性的放弃。最终脑残一生。

所以转换思维为:热爱在任何一点都能发生,干一行爱一行,能学的马上就去学,并锻炼把工作和学习变为有趣的能力。学了终将且必然有用,然后刻意练习至内化,肯定会变为喜欢与兴趣,如此正反馈成也。这个思维可以瞬间把我变成另外一个物种。

3

想要快速超车,必须尽快到时间源头读经典好书,正常人一年读100本,要超车必须要读200本。一般需要4~9年的时间完成超车。 几个注意点是:

  • 长跑——朝未来而不是过去的方向转型。
  • 不要熬夜,不要一口气吃成胖子。如,原本只花1小时写短篇卡片和笔记,却追求完美花几天写太长的读书笔记。弯道超车本来就是很狼狈的,不能故作轻松,把心力放在证明自己上面。
  • 只能咬牙,坚持,搞懂,分享……

总结

人生处处可以开始,处处都能充满热爱。每日精进,专注最小行动,寻求更好的思维模式,知行思结合,你会更快还完债,完成弯道超车。

changelog

  • 2017-09-19 修改加入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
  • 2017-06-26 初版。